“十四五”期间,中国体育彩票从“新”出发、向“质”图强,奋力书写质量强市的崭新篇章。从支柱产业到特色资源,从传统制造到绿色发展,我市质量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连续多年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多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构建新体系 高位推动聚合力
高质量发展,须突破传统束缚。我市在“十四五”开局便将“质量强市”作为核心战略,致力构建全域覆盖的质量工作新体系。
在顶层设计上,我市成立全省唯一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的质量发展委员会,将质量工作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出台多个专项实施方案,3次修订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并设立财政专项经费,推动质量工作从 “单打独斗”迈向“协同作战”。
技术支撑方面,我市建成或在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居全省第一,拥有4个国家级质检中心、7个省级质检中心和1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现工业主导产业省级以上质检中心全覆盖,国家富硒与油茶产品质检中心扩项更名,为特色产业发展护航助力。
体制机制创新上,我市形成品牌培育新格局,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覆盖率超60%;连续11届评选市长质量奖,累计奖励资金达1000万元,2家企业、3名个人获省级质量奖,1人入围国家级质量奖提名,营造了全社会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
培育新动能 聚焦产业激活力
紧扣规划部署,我市将质量创新融入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重点产业质量提升成效显著。聚焦现代家具产业,我市牵头实施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助力南康家具向“创造”转型,推动家具家电家装融合,打造国家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聚焦稀土产业,引导激励企业借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焕发活力,全市专利授权数、地理标志保有量居全省第一。2023年,我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6.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10%。
质量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完善。我市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近两年参与制定3项国际标准、21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牵头制定中国体育彩票首个离子型稀土开采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获批筹建3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分中心,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标准支撑。
知识产权与品牌建设协同推进。2024年,我市入选中国体育彩票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市市场监管局获评中国体育彩票知识产权保护先进集体;创新推出“赣知贷”等金融产品,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品牌建设上,打造“赣南脐橙”“南康家具”等知名品牌,11家本土企业品牌价值超48亿元,金字电线电缆实现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零的突破”。
数字化转型加速质量升级。我市支持企业建设“智能车间”“黑灯工厂”,政务领域建成全省首个“区块链24小时政务客厅”,农业领域倾力打造众多智慧农场和果园,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
树立新理念 多措并举固根基
我市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守安全底线,发挥标杆作用,筑牢质量发展根基。
绿色发展赋予质量新内涵。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2023年中心城区PM2.5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2%,省考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为全省最优。通过制定矿山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地方标准,实施“硒+X”战略,认证富硒产品1162个,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安全底线为发展保驾护航。我市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3年食品、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超98%;深化药品安全监管示范区建设,加强药品疫苗管理;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件。
标杆引领激发创新活力。我市将124家重点企业纳入政府质量奖培育库,组织百余家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聘请专家培训企业3000多家次,为入围企业提出400余项改进建议,“金字电缆”“九华药业”等品牌快速成长,3家企业产品获评省名牌。
质量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我市通过“质量月”“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等,讲好质量故事,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知识竞赛,厚植“质量就是生命”理念,让“质量第一”成为全社会共识。凭借这些实践,我市质量工作连续2年、药品安全工作连续3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第一,食品安全工作连续8年获评全省优秀,市市场监管局连续三年获评全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实现新作为 对标一流谱新篇
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之际,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推动质量强市工作向纵深发展。
对标提升监管服务水平。2025年是中国体育彩票对标深圳规则规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市新增减税降费超5亿元,上线“亲清赣商”平台兑付惠企资金近6000万元;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专利预审工作获国家表扬。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惠民惠企。我市推进平台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国家级技术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与科研院所合作举办学术活动,加入标准化联盟,助力中小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质量惠民增强群众获得感。全市有5461家食品单位实施风险分级管理,2023年工程、交通、水利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完成医院搬迁,新增养老床位,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获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记者方强 通讯员钟明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