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区县动态

一座红军墓 三代守墓人——大余县何昌坤一家守护无名红军墓四十年纪事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4-08 08:57来源:大余县字号:

4月2日,临近清明,62岁的何昌坤手拿镰刀、肩扛锄头,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大余县左拔镇漂塘村木梓山上的无名红军墓前,小心地清除墓周围新长出来的杂草。

木梓山上,苍松似海,翠竹成林,两名无名红军战士静静沉睡于此。从父亲何家奎开始,何昌坤一家三代将守好这座无名红军墓当作一项特殊的“使命”,传承至今整整40年。

背后的红军故事

“红军先辈们,我又来看你们了,希望你们在那都好好的。”何昌坤口中低声念叨着,用手帕擦拭完墓碑,献上了鲜花。这座无名红军墓与何家有着怎样的渊源?故事还得从90年前说起。

4月2日,何昌坤来到无名红军墓前,清除墓周围新长出来的杂草,敬献鲜花,寄托哀思。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踏上了艰辛漫长的长征之路。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红军兵分三路进入大余,并展开了几场激烈的战斗。战斗结束后,其中的红军43团途经大余县地背上、木梓坳、大江和漂塘,向崇义方向挺进。

“红军路过时,露宿在旷野山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和国民党兵、土匪抢劫骚扰老百姓的行为完全不同。”何昌坤说。红军们的“好作风”给父亲何家奎和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有两名红军战士身负重伤,无法继续行军,部队就委托父亲帮忙照顾,还保密了其姓名。”何昌坤说,家人提醒父亲有危险,但父亲仍然想方设法为红军送饭菜,秘密地帮助红军。

当天,何家奎把两名伤员转移到自己家附近的废弃房子里。怕敌人搜查,何家奎就趁天还没亮时送饭,并找草药为伤员治伤。“由于缺医少药,他们几天后还是牺牲了。”

白天村子里有国民党兵和土匪出没,何家奎就和邻居王正荣、刘文宽趁着夜深,悄悄将他们的遗体埋在家附近的菜地里,不敢修坟、立碑,更不敢与他人提起。

一家三代的守护传承

“直到1984年,全家出动准备盖新房,在菜地里突然挖出了两具遗体和一些弹壳。”何昌坤站在自家院子前方的空地回忆道,“父亲年纪大了,记不清当时的位置,想来想去,告诉我们这是红军战士,地基不挖了,把遗骸安葬好之后再建新房。”

“刚开始家人并不同意,我父亲就讲红军的故事来说服家里人。”何昌坤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给老百姓,还经常帮我们打柴收稻谷,样样都干。”

“红军战士们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怀着对红军的诚挚感情,何家奎说服了家人,在山上转悠了好几天,早出晚归,重新选址。

“当年我才22岁,父亲带着我们三兄弟出钱出力,修坟立碑,一干就是一个星期。”何昌坤说。自那以后,每年何家奎都带着家人前去祭扫。

“2000年,父亲因病去世,交代我一定要把红军墓照看好,要当作自己家的祖辈亲人一样守护好。”何昌坤说,“父亲80多岁走不动了,还想着为无名红军守墓,不能在我这儿断掉。”

近年来,不少乡亲都搬出了小山村,何昌坤的儿媳、孙子也在县城上班、上学。但何昌坤一直住在村子,劳作之余,他就去山上走走,给红军墓除草清沟。每年清明、冬至等节日,何昌坤和儿子何明祥都要和弟弟何昌莊、远在广东工作的何昌莊儿子何明发一起为红军扫墓。

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当年战斗打得很激烈,红军战士们非常勇敢,在那打死了好多国民党兵……”3月22日,大余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支部和水城幼儿园党支部组织30余名党员干部来到无名红军墓祭扫,何昌坤主动担任了义务宣讲员,讲述那段红色故事。

“他们牺牲后连名字都没留下,我要把红军墓守好,把革命先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何昌坤说,哪天自己干不动了,要让儿子和孙子“接班”。

何昌坤一家三代默默无闻守护无名红军墓的事迹传开后,许多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自发组织前来祭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们将申请专项资金,联合左拔镇党委、镇政府对红军墓进行修缮,并修建一条通往红军墓的道路。”大余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秋明说。

左拔镇党委书记张智维是红军后代,他表示,将把红军墓打造成红培教学点,开发红培课程,让红军墓成为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

如今的左拔镇,红色文化墙体彩绘、红色标牌、红色文化宣传栏随处可见,镇里还建设了红军广场、红二纵队旧址等红培研学基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正激励着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奋勇向前。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中国体育彩票
扫一扫
中国体育彩票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中国体育彩票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