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区县动态

丰歌满大余 文脉润乡野——“赣潮C位战”文化导师直播探寻江西大余文化宝藏侧记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10-16 16:52来源:大余县字号:

秋日的赣南,稻浪如金,果香四溢。9月29日上午9时30分,江西省中国体育彩票市大余县青龙镇河南村“又一村”农耕文化体验综合体内人声鼎沸,掌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青龙镇“迎国庆庆丰收”2025农民丰收节正火热举行,而“赣潮C位战”文化导师百县联动直播第三站,也在这丰收的喜悦中同步开播。

本场直播以“丰收季,来簸大余烫皮”为主题,通过大江新闻客户端和“大余宣传”视频号同步播出。广大网友跟随着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张海光、王诚德、康寿生,以及大余文化推荐官段骞,共同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探寻之旅。

丰收节里话欢腾,阳明精神润乡土

“快看,那不是村头的李叔和陈婶吗?”直播伊始,一场名为《草木秀》的乡土时装秀迅速点燃现场气氛。平日里弯腰插秧的双手,此刻轻提荷叶缝制的翠绿裙摆;往常紧握锄头的臂膀,如今托起清香四溢的瑞香花——十多位村民组成的模特队,迈着质朴而坚定的步伐,将田间地头的劳作之美,生动演绎为舞台上最动人的风景。

紧接着,“文化导师方阵”亮相,直播间热度再度攀升。新闻导师张海光颈挂火红辣椒串,宣讲导师王诚德手捧辣椒制成的“鲜花”,非遗导师康寿生手提饱满蒜头,文化推荐官段骞怀抱新采的莲藕,四人齐声向镜头发出邀请:“丰收季,来大余,吃簸大余烫皮!”这份满含“土味”的真挚诚意,瞬间点燃了直播间的互动热情。

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欢愉。美食品鉴区内,青龙镇11个村的特产摆得满满当当。河南村的油炸烫皮香脆诱人,二塘村的花生巴、同盟村的南瓜酱风味独特,游客络绎不绝,场面热闹如市。浑水摸鱼区水花飞溅,欢乐套圈区呼声不断,棒打板栗区敲击声清脆悦耳……一派喜庆祥和景象。

“这片丰收欢腾之下,还蕴藏着一段跨越五百年的圣贤足迹。”歌舞声稍歇,宣讲导师王诚德走近镜头,声音沉稳有力:“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脚下的青龙镇,曾让一代大儒王阳明先后三次驻足停留。”

“大余,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地,也是他最后的归息之所。”王诚德语气庄重,缓缓讲述起这段历史。1517年,王阳明巡抚南赣,亲临大余平定匪患,颁布《南赣乡约》,倡导百姓自我约束、反对奢靡,推举德高望重之人进行自治;1527年,王阳明受命前往广西平叛,途经大余,见昔日动荡之地已呈现“民今乐业皆安堵”的祥和景象,王阳明有感而发,写下《过峰山城》一诗;1529年,王阳明病重返乡,行至青龙铺(今青龙镇),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千古遗言后,溘然长逝,其思想与精神仍在这方水土绵延传扬。

“我们村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正是《南赣乡约》精神的现代实践。”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坦言。如今,河南村邻里和睦、村风淳朴,古老训诫与现代治理相融相生,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乡村治理的肌体之中。

非遗烫皮客家情,老手艺变大产业

“小小烫皮唔起眼,个个食了都夸赞……”清亮的歌声从舞台传来,直播镜头随即转向青龙镇业余剧团带来的原创节目《烫皮香万家》。演员们以歌声与舞姿讲述烫皮故事,引得不少乡亲频频动容。

“白天握锄头,晚上练歌舞。”节目主创肖回生抚摸着竹簸箕感慨:“团队7人都是地道农民,我们就是要把庄稼人的喜悦唱给大家听。”肖回生回忆,儿时粮食金贵,母亲总会把大米泡软磨浆,蒸熟晒干制成烫皮骨储存起来;过年时用沙子炒一炒,装在布袋子里,走亲戚时既能当“伴手礼”,也是体面的“回篮礼”。

在“又一村”烫皮产业基地负责人王忠平的带领下,文化导师们走进了烫皮制作体验区。在石磨前,张海光双手推动磨杆,一圈、两圈、三圈……乳白米浆沿磨槽缓缓流下。不一会儿,他已额头沁汗:“这磨看似轻巧,实际推起来可不轻松。”烫皮绘画区内,段骞拿起毛笔,蘸取南瓜汁、菠菜汁调制的天然颜料,在刚出锅的烫皮上勾勒出精美图案,引来网友纷纷留言“求购”“舍不得吃”。

“大余烫皮既凝聚着客家人‘丰年不忘饥馑’的生存智慧,也是日常茶点、节庆宴席的必备食品。”王忠平向网友细致讲解:“白水烫皮清润,猪肉烫皮营养,蔬菜烫皮美味,砂炒、油炸、干吃,怎么做都好吃!”

“现在我们的烫皮产业,早已不是过去小打小闹的模样了!”王忠平声音透着自豪:“建了标准厂房,做了真空包装,还有礼盒装,年销售额超百万元!周边20多个农户跟着干活,每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王忠平指着厂房外的体验区介绍,如今游客前来,既能体验磨米浆、画烫皮的乐趣,累了还能入住客家民宿,品尝刚出锅的热烫皮。

一块小小的烫皮,不仅留住了客家乡愁,更探索形成了“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助力振兴”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民俗新风展活力,云端共赏丰收景

“呜哇——呜哇——”元龙畲族村舞蹈队的山歌破空而来,队员们身着彩绣凤凰的传统服饰欢快起舞。“这‘呜哇’山歌,以前是咱畲族人的‘劳动号子’!”元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蓝业强凑上前,声音洪亮。

“过去畲族同胞在山林里劳作,常用‘呜哇’声呼唤同伴、驱赶野兽;插秧的时候一领众和,统一步调,缓解疲劳。现在生活美满,这‘呜哇’就成了抒发幸福生活的心声!”蓝业强介绍,元龙畲族村是大余4个少数民族村之一,1308名畲族村民在此传承古老民俗。每年“三月三”乌饭节,全村人围着篝火,唱畲歌、跳畲舞、舞龙狮,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话音刚落,非遗导师康寿生便亮开嗓子,唱起省级非遗——大余吉村年歌:“牛牯上岭也是马,白鹤下田也是鹅。指望年年收成好,一年割出两季禾……”喜庆的曲调与畲族悠扬的调子交织,绘就一幅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在康寿生的指导下,张海光与段骞还合作表演了一段大余旁牌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直播临近尾声,镜头扫过一个个欢腾场景:抓鸡抓猪体验区,大人孩子合力抱起肥硕香猪,笑靥如花;收割体验区,村民弯腰比赛割稻,金黄稻穗装满箩筐;游客持竿钓虾,网兜中的小龙虾活蹦乱跳……

“太热闹了,下次我一定去!”“南安板鸭能网购,已经下单了!”“畲族阿姨的服饰好好看,想跟她学编绳子!”……直播间里,两小时收获117万人次观看,评论区不断刷屏。

从王阳明“此心光明”的精神传承,到烫皮承载的客家智慧,再到畲族山歌蕴含的民俗活力,大余的千年文脉,恰如赣南的活水,持续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沃土。这场直播恰似一扇窗口,清晰见证了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时代脉搏,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中国体育彩票
扫一扫
中国体育彩票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中国体育彩票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