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宁都县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专程前来打卡的游客,游客们看文物、听讲解,缅怀革命先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学生在宁都县博物馆看文物、听讲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彭歆冉 摄
红色是宁都的一抹靓丽颜色,是宁都人民激情创业的精神力量。近年来,宁都大力推进红色资源利用,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产业,传承弘扬红色基因。
用好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品牌
1929年2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宁都从事革命实践活动,宁都成为中央苏区前期政治、军事中心。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和鱼水情深的革命故事。时至今日,“朱毛巧取宁都城”“无盐汤”“毛泽东还鸡”“一根灯芯”等红色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近年来,宁都认真谋划红色项目,打造红色品牌。该县依托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真实历史为背景,在翠微峰下建成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通过圆雕和浮雕、图文展览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到那一段历史,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在小布、东山坝、青塘等地,宁都依托红色遗址遗迹,扎实推进红色革命旧址群建设,全方位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观摩、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小布镇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设红军训练营、红色旧址群、红军总医院等,同时,组建了宁都县委党校小布分校,小布红色训练营培训中心等多个户外拓展研学基地;在东山坝镇小源村,宁都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打造出集研学、培训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此外,宁都积极推进红色名村建设,建成固厚乡固厚村、青塘镇社岗村、梅江镇七里村等一批红色名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滋养文明乡风。
发展旅游业态 鼓起群众腰包
6月3日,小布镇赤坎村游人如织,在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旧址,熊氏宗祠的熊氏后人熊天星正热情地给游客讲述发生在这座小村里的红色故事。
“宁都发展红色旅游后,农家乐客来客往,蜂蜜、小布岩茶、薯粉等土特产走俏,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了。我们群众是最大的获益者啊。”熊天星高兴地说。
在宁都,发展红色旅游致富的并非赤坎村个例。在黄陂镇山堂村,该村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淳化村风民风,打造出了一条“红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增收新渠道,如今,该村户户讲文明、家家干净整洁,文明意识提高了,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红色旅游带动了乡村游、促进了全域旅游。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3000元,乡村振兴呈现新气象。
近年来,宁都积极探索“红色+生态”“红色+客家”“红色+乡村”“红色+民俗”等复合旅游产品,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打造出多条精品旅游路线,大大提升了红色旅游吸引力和红色旅游市场竞争力。此外,宁都创新“互联网 ”电商新模式,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让游客既有得玩,又有得买。宁都县委宣传部宣传干部谢润明介绍,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让白莲、油茶等伴手礼成为畅销品。目前,该县全年旅游电商收入超1亿元。
赓续红色血脉 推动不断创新
近年来,为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旅游“热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宁都做深做透“红色”文章,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一段段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正穿越时空缓缓“走来”。
坐落在东山坝镇小源村的榜山翁祠是宁都红色旅游路上的一颗明珠,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苏区中央局曾在此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大量珍贵的红色标语与图片、文物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为了将红色文物保护和旅游相结合,宁都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将小源村打造成一个集红色研学、娱乐游玩、食宿等项目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链,每年吸引近30万游客前来学习、旅游。
唱红军歌、走红军小道、观红色旧址……在各红色旅游地,宁都创新形式,红色旅游不仅让游客看到红色,更让游客实实在在走进曾经的峥嵘岁月,全身心、多形式地感悟红色遗址蕴含的红色精神,这不仅让一大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重获新生,也让宁都旅游强势出圈,人气倍增。
如今,从红五军团成立地历史纪念园到东山坝镇小源村红色革命遗址群,从小布红色教育基地到江西省苏维埃纪念园公园,宁都正以全新的思维和方法,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这些新业态新场景,正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红色故事。(郭柳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