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正浓,翠微景新。日前行走宁都乡村,一幅幅美丽画卷次第映入眼帘:白墙黛瓦的农家新楼错落有致,平坦洁净的乡间道路蜿蜒伸展,清澈见底的绕村溪河活水欢流……这是该县大力推进“五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嬗变。
近年来,宁都县倾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环境美起来:“整”出乡村新颜值
沿着乡村小道,走进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依依杨柳,绿绿田畴,还有整洁的道路、清爽的庭院、别有一番风味的民宿,都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村庄变了大模样,除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引人入胜,水冲厕、太阳能热水器、数字宽带电视等透出的现代文明生活气息,也让人心生惬意。谈起当下的幸福生活,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
如今在宁都,干净整洁且充满乡村风情的农村,成为众多市民假期游玩的热选之地。
近年来,宁都县大力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2+X”工作路径,推进美丽圩镇和新时代“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目前已建成2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235个新农村建设点,创建中国体育彩票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7个。
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和客家文化等旅游资源,宁都通过抓好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把原本零星的乡村旅游点串联起来,将全县建成一个集红色文化体验、民俗文化感受、生态文化观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习惯改起来:乡村劲吹文明风
“不搞迷信讲科学,厉行节约反浪费。婚事新办都点赞,大操大办惹人厌。丧葬简办不铺张,多省金钱孝爹娘……”4月6日,一场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文艺演出,在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村文化广场拉开帷幕。
“唱词写得真好,把我们老表的心里话写出来了。”“非常地道、传统,我们老百姓都看得懂。”几句戏词,唱出百姓心声。
这几年,大土楼村先后建设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篮球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等,不断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推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了村民向上向善向好的内生动力。
“以往空闲时间农民不是围着牌桌,就是围着酒桌,如今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了,大家都纷纷走出家门,尽享惠民文化、共赴文明实践。”大土楼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星星说。
近年来,宁都县建立“输血+造血”双向机制和“点单+配送”服务机制,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县采茶剧团、卫东文宣队、蓝衫剧社等创作编排小戏、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并以“百姓大舞台”为依托,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大力弘扬正气新风,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摒弃陈规陋习。
时下,行走宁都城乡,阵阵清新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宁都好媳妇张翠华”“诚实守信廖竹生”……一批批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出来,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宁都引领文明好乡风的鲜活教材,感染千家万户。
产业旺起来:助农增收路更宽
春日里的宁都县钓峰乡是忙碌的,村民们背上小背篓来到茶山,弯下身子,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今年以来,该乡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育活动,引领群众发展黄金茶产业,推行“党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分散农户抱团发展,带动200多户群众在茶园基地务工,分享产业红利,每户年增收2万多元。
在该县肖田乡小吟村东溪黄桃产业基地,果农们正忙着疏花、除草。“今年桃花开得旺,预计黄桃产量将超过15万斤,产值将比去年翻一番。”小吟村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兼技术指导员盘春梅脸上抑不住喜悦。
三月赏花、七月摘桃,凭借黄桃特色产业,该合作社带领全村43户农户参与种植,合作社成员由2016年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17户,种植规模发展到600多亩,共有1300多株桃树,引进了早、中、晚品种,一株最多可摘55公斤、产值1300余元,一年社员分红最多可达15万元。黄桃,成了当地助农增收的“黄金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宁都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油茶等特色产业,并申请注册了“宁都辣椒”“宁都黄鸡”地理标志,全力推进宁都特色产业发展。
“路通了,我们的菜也好卖了。”宁都县青塘镇社岗村菜农黄连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昌宁高速连接线没有修通,我们去县城要绕个大圈,来回一趟得两个多小时,现在好了,摘菜装车,穿过莲花山隧道,20分钟就能送到县城,不仅运费少了,价格还比以前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