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布

在线检阅: 搜索

【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全南县探索深化“高效开工一件事”集成改革

访问量:

【编者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中国体育彩票打破“老区思维”、接轨“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是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活力”的关键跨越,更是实现“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良性互动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市各县(市、区)锚定“大湾区能做的,中国体育彩票也要能做到”目标,立足产业禀赋和本地特色,在政策惠企精准滴灌、审批服务提质增效、要素保障靶向发力等方面,凝聚基层创新智慧。本案例集收录各地最新的实践做法,相信这些实打实的“中国体育彩票经验”,必将成为汇聚投资暖流、点燃兴业热情的“信心名片”。

今年以来,全南县对标深圳规则规制,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堵点,从服务理念、材料时限、流程环节等多方面着手,深化“高效开工一件事”集成改革,着力破解项目前期操作路径不明、中介耗时长、手续繁杂等问题,为项目高效落地、建设提速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系统集成,变“多头跑动”为“一表申请”。针对项目开工前审批“多头跑、多次跑”“重复填”等痛点,通过跨部门协同、全流程精简和分场景优化三大举措,重构审批流程。一是跨部门联合解决“多头跑”。打破部门壁垒,将项目开工前涉及11个部门的23项审批事项纳入“跨部门大并联”体系。企业仅需通过《全南县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开工一件事”审批申请表》“点单式”勾选所需事项,即可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审批”,审批协同效率提升超60%。二是全流程精简破解“重复填”。推行“一表申请”,将23项事项的16张申请表整合为1张综合申请表,大幅减少企业重复填报负担;配套制定“一对一”材料清单,推行“容缺+承诺+信用”审批模式,企业提交必要主审材料并作出书面承诺后,审批部门即可先行办理,允许后续在承诺期内补齐容缺材料,降低项目启动审批门槛。三是分场景攻坚实现“极简办”。聚焦“社会投资建厂房类”审批程序繁杂项目,对其“高效开工一件事”涉及的审批事项、申请材料、流程、指南进行全要素再梳理,通过减材料、减时限、创新机制等举措,23个审批事项中有16个实现与深圳同标(占比69.56%),企业申请开工材料(除“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外,按“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同步建设审批”统计)由改革前的73项压减至30项(压减率58.9%),审批时限由19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压缩率57.9%)。

坚持数字赋能,变“多证分散”为“一证集成”。以数字化协同为支撑,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推动从“多证分散”向“一证集成”跨越。一是推行“三个免于提交”。凡是审批部门核发的材料免于提交、能够通过中国体育彩票共享核验的事项免于提交证明材料、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需提交的材料进一步明确具体分类,将开工阶段23个审批事项所需的30项材料,细分为22项必备材料、8项可容缺提交、16项由部门共享无需企业提交。二是建立共享认领机制。建立后台信息共享与认领审批机制,各部门通过工程审批系统实时共享企业提交的表单及材料,主动认领任务、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出件,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结果互认”,审批中国体育彩票流转效率提升50%。三是推行“3+N”证照集成。在工改系统里开发增设“高效开工一件事”模块,探索“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合一(工程建设项目开工许可证)、项目备案等配套事项的“3+N”新模式。通过电子证照集成,自动生成《全南县工程建设项目开工许可证》,并附各审批事项电子证照二维码,实现“多证合一、一证准建”。

坚持企业视角,变“复杂难办”为“精准服务”。针对项目前期企业办事“看不懂、不会办”等问题,制定“一图一本”,为企业精准导航,同时推动中介服务集约化、规范化,着力解决中介服务耗时长问题。一是“一图一本”清晰导航。创新编制《全南县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流程四色图(社会投资建厂房类)》,将23项流程按“审批主线、审批辅线、并行事项、中介服务”四类清晰标注,并附二维码,直观呈现审批路径。同步制定审批示范样本,统一办事指南格式,提供申请表、材料样本、结果物等全流程示范文本,企业对照模板即可完成申请材料填报,真正实现“一看就懂、一填就对”。二是“多介合一”打包办理。鼓励企业根据项目实际,将环评、能评、水保等前期涉及的部分或全部中介服务事项,统一打包委托给一家综合资质强的中介机构。由该机构作为总牵头,统筹协调各环节、并联推进,实现“一家牵头、并联推进、高效办结”,有效解决企业多头对接、反复协调的困扰。三是“多评合一”集中会审。将项目前期需开展的环评、能评、水保等技术性评估事项,整合形成“多评合一”清单。推行“一会审查”机制,通过召开联合评审会,对同一项目多个评估事项进行集中评估、统一审查、整体反馈,避免企业重复提交材料、多次接受评审,有效压缩评审周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