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江西卫棉纺织集团的“5G+”智能工厂,巨大的纺纱设备高效运转,智能物流小车沿轨道悄无声息地穿梭。“数字化、智能化是纺纱的命脉。当初决定落户于都,我就铁了心要上智能设备。”董事长陈可霸站在车间里,言语中透着坚定。引进一体化低碳智能设备后,卫棉构建了自动生产、自动物流、自动仓储、自动检测的少人、无人制造新模式,不仅摘得了首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更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
这样的智造场景在于都县并非个例。在赢家时装的智能车间,江西翡俪文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里,裁片上线、成衣下线全程“不沾地”已成为现实。近年来,于都县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已完成217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场转型始于于都县将纺织服装确立为“首位产业”的战略决策。通过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于都实现了产业规模、效益、工作环境及薪资待遇的质的飞跃。当地接连打出政策“组合拳”——“降成本优环境措施116条”“服装二十条”,还专门制定了《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投入5亿多元引进和建设了十大公共服务平台,从设计研发到检验检测,从人才培训到物流仓储,为企业构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圈”。
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今年又有2000多名返乡人员投身本地纺织服装产业。职工肖丽萍欣喜地发现:“以前只有老师傅能做的工序,现在自己一天就能学会。”在一家外贸牛仔服饰企业,智能改造让原本复杂的牛仔裤口袋贴装工序变得简单,生产效率提升三倍。如今,30万“于都纺织服装人”中有8万人在本地稳定就业,平均工资超5500元。“过去是我们追着部门问政策,如今是干部主动下沉送服务。”江西脉动智能制造时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智勇感慨道。
来源:赣南红客户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