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上犹县安和乡富湾村,收割完晚稻的农田被整理平整,村民们忙着打孔、挑运、摆放食用菌棒,一排排菌棒有序立在田野里,预示着丰收的新希望。
近年来,为进一步拓宽民众的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安和这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小乡,提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富硒水稻+木耳”的轮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闲产业,以时间换空间,实现改善土壤、菌稻两收等多重效益。
“在收割完晚稻的田里种植黑木耳,木耳采收结束后又种植水稻,利用深耕还田技术,把废弃菌棒还田作为有机肥,为水稻种植提供充足肥料,既节省化肥成本,又实现粮食增产,确保‘菌稻’两收。”富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康宽军介绍道,这样的“稻菌轮作”模式,让当地秋收后原本闲置的稻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真正让“冬闲田”变“致富田”。
“这种轮作模式,既实现了‘一田多用’,一年四季无间隙轮作,也促进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该村黑木耳基地负责人黄英福说,目前,黑木耳基地共培育20万棒菌棒,全年产值约168万元,通过吸纳就业、土地流转收益、效益分红等方式,链接脱贫户27户103人,可带动50余人就业,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0万元。(特约记者 刘林美 通讯员 罗鹏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