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的崇义县麟潭乡独石村,400余亩的高标准温室大棚连片成群,颇为壮观。棚内,一排排绿油油的小白菜长势正旺,村民们正娴熟地进行采收,并将其整齐地放进筐中。“这是最新一轮种植的蔬菜,收成不错,预计亩产量3000斤左右。”基地负责人老梁向记者介绍,“我们这里种植的蔬菜品质好、价格实惠,深受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崇义县麟潭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以“小蔬菜”撬动“大民生”,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闲置地变身“聚宝盆”
麟潭乡的产业调整要从2018年说起。此前,这里还是一片分布零散的农田,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土地闲置现象日益突出。近年来,麟潭乡通过采用“确权确股不确地”方式整合4个村民小组的土地,引入企业投资5150万元,建成智能玻璃温室、温控育苗大棚、分拣车间等设施,逐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产业基地。
如今,这些温室大棚已经成为村民们眼中的聚宝盆。“我们39个大棚轮种小白菜、上海青等品种,20天左右就能收割一茬。”老梁介绍道,“每天采收的蔬菜当天就发车,第二天就能到达粤港澳大湾区农贸市场。”通过高效的循环种植模式,该基地蔬菜年产量稳定在3000吨以上,产值突破1000万元,由于产品新鲜优质,上市后很快便在各大市场销售一空。
产业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村民黄存英笑着说:“以前农闲只能在家待着,现在基地就在家门口,每天能挣10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庭,我已经很满足了。”
黄存英的经历,是麟潭乡许多村民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基地目前已吸纳7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带动63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165户农户每户每年可获得1100元租金收入。从“闲田”到“忙地”,从“空钱包”到“鼓腰包”,大棚蔬菜真正成了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新模式引领致富路
温室大棚内安装的传感器,构成“数字神经网络”,实时监测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等关键参数;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需求进行精准灌溉,极大减少了资源浪费。“以前靠人工浇水,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自动化灌溉,还能调控温湿度,比以前省事多了。”基地管理人员说。同时,该基地严把农业投入品质量关,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科学防控虫害,实现产品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麟潭乡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引导+农户出租土地+公司经营”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整合了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实现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企业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政府提供政策与协调服务,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参与,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机制。
为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基地还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培训,聘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帮助传统农民掌握现代种植技术,让蔬菜种植增产增收。“我们现在已经学会了如何去看温度和湿度,怎么去施肥和防治虫害。”村民蓝芳娣说。通过系统培训,农民技能显著提升。
好产品塑造好品牌
当前,麟潭乡正逐步实现从“卖产品”向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战略转型。“我们要让‘麟潭蔬菜’成为金字招牌。”麟潭乡党委书记吕京辉说,“下一步,将通过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和统一标准,打造我们的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不断优化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建好‘菜园子’,保障‘菜篮子’。”
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麟潭乡正推动蔬菜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迈进,积极布局蔬菜深加工项目,加快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并配套建设冷链物流系统,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现在的独石村,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这片高标准的大棚基地,不仅串起了一条乡村共富链,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