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赣南山区晨雾未散,而深山里的于都县利村乡已经很热闹了。蔬菜大棚里,菜农们麻利地采摘着今早要送往县城的辣椒;移民新村广场上,早起锻炼的居民舒展着身体;不远处的融创园区传来机器轰鸣。这场景,奏响了利村乡充满希望的清晨交响乐。
“现在的利村乡,处处都涌动着活力。”乡党委书记段宗华站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上,望着这片土地,眼里满是欣慰。
产业活了,发展有新引擎
走进利村乡融创园区,“奇群建材”的生产车间里,负责人邱奇群捧着一把刚下线的特种砂浆,像展示宝贝似的。他说:“这可是我们的‘金疙瘩’!”这份自信,来自该企业的十年深耕。该企业专注于新型建材的生产,年产量突破10万吨,产品远销省外。这仅仅是园区产业图景的一角。今年初才开园的融创园区,目前已吸引7家企业入驻。这边,有色金属回收企业将废弃资源“点石成金”;那边,定制家具工厂依托数字化生产线,把个性化设计变成现实。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利村乡的产业矩阵正在重塑。最实在的变化是,园区提供了近300个家门口的岗位。
产业的种子也在田间地头生根。种植能手章斌泉的蔬菜基地里,芥兰长势正好。他说:“这批菜半个月后将发往广东、湖北,根本不愁卖。”作为乡里特地从外地请来的能手,他不仅传授种植技术,更带来了成熟的销售渠道。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一亩地一年能多挣3000多元。
日子甜了,生活换新模样
产业的兴旺,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
利村乡水利站站长黄贱荣站在新铺设的供水管网旁,满脸欣慰地说:“这4.6公里长的管道,解决了5个村组的用水难题。”他回忆,过去旱季,村民要挑着水桶到老井排队,“现在一拧水龙头,清水哗哗来,心里踏实了。”
今年,利村乡推动的30个民生与产业项目全部启动。一条条道路、一项项工程,如同遍布乡间的血脉,持续输送着发展养分。
暮色降临,渭田村的广场热闹非凡。篮球场上,年轻人挥洒汗水;儿童乐园里,孩子们笑闹嬉戏;健身区,老人们一边活动筋骨一边唠家常;广场舞的旋律响起,大妈们踏着轻快舞步,笑容比晚霞还灿烂。
“以前晚上除了看电视就没处去,现在村民都爱来这儿。”73岁的陈大爷在健身器上活动着肩膀。这方小广场,见证了民生改善的温度。
乡村美了,治理出新成果
利村乡的改变,还源于治理智慧的创新。
一套分级议事制度,让“屋场恳谈会”“民情碰头会”成为村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小事当场解决,难事集中研判,今年第三季度全乡成功调解纠纷7起,成功率逾九成。
与此同时,“环境革命”悄然推进。随着户厕改造完成,1050个新垃圾桶分布到位,“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体系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村里干干净净,住得特别舒心。”正在打理庭院的村民王才娣笑着说。
从机器轰鸣的园区到生机勃勃的菜地,从解决吃水难的供水管网到欢声笑语的广场,利村乡的每一天都在悄然更新。
这片土地上的变迁告诉我们,乡村治理就蕴藏在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里、在畅通的供水管网中、在邻里相聚的笑声里。
“我们要让利村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美好!”段宗华的话朴实而坚定。(祝福 赖慧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