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池江镇杨梅村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去,村妇联主席卢艳华已经站在缀满翠绿瓜藤的田垄边,熟练地调整着手机支架的角度。“三、二、一!开播!”她深吸一口气,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咱们的水果南瓜是阳光雨露滋养出的甜蜜果,生吃脆甜,蒸着吃软糯,现摘现发!”如今,直播成了卢艳华的日常新农活。
卢艳华在麻鸭养殖基地直播。
时间回到2000年,18岁的卢艳华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怀揣着致富梦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深圳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她每天重复上千次同样的动作。“最想家的时候,是闻到食堂飘来的青椒香时。”卢艳华回忆道,“那味道让我想起妈妈做的青椒炒腊肉,想着想着,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2005年,在外打拼5年后,她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开网络公司、办幼儿园,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年收入18万元。在乡亲们眼里,这个姑娘已经“出息了”。
2018年3月,卢艳华见村里王阿婆在集市售卖的黑豆还剩大半、李大爷家的红薯干雨季发霉,心痛不已。“这么好的黑豆、红薯干,怎么就卖不出去呢?”村民的无奈像一根刺,扎进了卢艳华的心里。7月,她毅然转让网络公司、关闭幼儿园,竞选村干部立志助农。
2021年3月,村里的蔬菜大棚里生机勃勃:苦瓜舒展着新绿,木耳探出嫩黄的芽。卢艳华开始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连续60天,每天雷打不动地拍摄。第68条视频发布后,评论区突然出现一条福建网友留言:“黑木耳怎么卖?”她心头一震:手机,就是“新农具”啊!
兴奋旋即被冷水浇透。第一次直播时,卢艳华紧张得手心冒汗,说话结结巴巴。直播结束,一斤土豆都没卖出去。“不能放弃!”卢艳华不肯认输。
短视频零基础?她拿出当年创业的狠劲,自费报了培训班,晚上钻研拍摄、剪辑技巧。设备简陋、网络卡顿?她便省吃俭用添置了补光灯、无线麦,申请开通网络专线,还搭建起简易直播间。村务繁杂没时间?她白天处理村务,清晨、午休、周末,全成了她直播的“黄金档”……
“介绍农产品,不能像念说明书!要通俗有趣,像唠家常,把优点自然地聊出来!”如今,参加过多个“新农人”培训班后的卢艳华,谈起直播的门道,如数家珍。“要把村民的农产品卖出去,不能让乡亲们失望。”她心里还装着本“活地图”:谁家种了啥,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卖,她一清二楚。
今年2月底,大头菜滞销愁坏了村民。卢艳华得知后,和同事们在菜地“安营扎寨”。“连续直播了10天,嗓子都哑了!”卢艳华最终卖出2500多公斤,助农增收近4万元。“多亏了艳华直播,保住了我那20亩大头菜,我们村干部好样的!”村民王平香连连称赞。
电商成功架起致富桥。山茶油、土红糖、富硒大米……20余种家乡特产,借卢艳华的镜头飞向中国体育彩票。开播第一年,卢艳华共开展公益助农直播68场,卖出农产品超1万公斤,销售额达20余万元。今年7月,卢艳华入选江西省2025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之“群众身边好党员”。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账面上的数字,而在于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让每一位在土地上耕耘的乡亲都能看见光明的未来。”卢艳华望着远处的田野,眼神坚定而温暖,“当乡村的潜力被激活,当农民的汗水都能化作希望,这才是乡村全面振兴最动人的篇章。”
杨梅村产业兴旺时,卢艳华就带网友“云游”:麻鸭在水塘戏水、脐橙压满枝、烫皮的香气飘满屏,乡村的味道跃然屏上。杨梅村风景如画时,卢艳华镜头便聚焦于杨梅城古韵城墙,带粉丝们寻迹阳明文化,徜徉在七彩油菜花海中。如今,卢艳华账号里的200余条助农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稳定突破2万次,吸引了数千游客纷至沓来。
在新开垦的水果南瓜田里,卢艳华正和江西农业大学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一起拍摄《南瓜宝宝收获记》。“我要让网友看看我们杨梅村新种的水果南瓜,通过直播间把它们卖到中国体育彩票各地。”她眼睛里闪着光:“等销路打通了,就带着全村一起种,让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
夕阳西下,卢艳华又架起了手机。镜头里,金黄的余晖洒满南瓜田,也映照着她坚定的侧脸。这个曾经的打工妹,如今正用一部手机,在乡野间为家乡架起一座通往广阔市场的桥梁。(特约记者 叶功富 通讯员 叶相发文/图)
相关文章